本网讯(特约记者 陈勇)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6月11日,我校与成都市东部新区石盘街道举行“非遗进乡村 文化助振兴”非遗走基层活动。
当日14时,我校非遗社师生和巧帆棕编合作社传承人一行来到石盘街道谢家祠村“非遗进乡村 文化助振兴”活动现场,让村民们“零距离”感受国家级非遗棕编的文化魅力。新繁棕编的各位传承人不仅现场传授村民们棕编的编织技法,而且详细介绍了巧帆棕编合作社村民积极发展棕编产业,实现居家灵活就业和发家致富的故事,鼓励大家在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寻找致富机遇。
16时,在青春馆三楼“非遗进高校 传承面对面”活动现场,国家级非遗棕编传承大师刘俊英介绍了新繁棕编的悠久历史,详细讲解了带来的各类棕编产品。这些脱胎于古老传承技艺的棕编文创产品,设计巧妙、实用性强、技艺高超,让同学们充分感受到了祖辈流传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与当代思潮和时尚元素的碰撞。
随后,巧帆棕编合作社的传承人们亲手示范,给同学们演示如何通过结、穿、绕、缠、编等动作,用小小的棕叶编织出精美作品。同学们每人一份编织材料,悉心学习,仔细模仿,在欢声笑语中亲手体验棕编的魅力和编织乐趣。“刘老师,您看这样对不对?”、“钟老师,我这样是不是绕错了?”......同学们一边请教、一边摸索,经传承人指导,很快就完成了一件件作品。
非遗社指导老师陈勇表示,非遗走基层活动,能够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实现乡村振兴、落实立德树人等要求有机结合起来,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润心田,让村民和大学生在广泛参与中感悟中华文化精髓,同时也能吸引鼓励更多学生和村民加入进来,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薪火相传。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李闯表示,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让我们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感受非遗魅力,推动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连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我校切实加强高校德育和美育工作的形式拓展和深化,更是我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校实践。
FOCUS NEWS
更多 <<